在鄂尔多斯高原的煤海深处开源优配,有这样一位80后矿工:他扎根井下12年,从普通掘进工成长为安全班长;他带领班组创下单班进尺22米的年度纪录;他培养的20余名徒弟都成为业务骨干。他就是山东能源集团兖矿能源鄂尔多斯公司转龙湾煤矿掘进一区掘锚一队生产二班安全班长王坤,一位用责任与担当守护矿工安全的“煤海卫士”。
2012年,23岁的王坤从山东来到内蒙古,成为转龙湾煤矿首批建设者。面对先进的掘锚一体机,这个农村小伙暗下决心:“一定要吃透这些‘铁家伙’。”他每天提前两小时到岗,对照说明书熟悉设备;下班后追着厂家技术人员请教,笔记记满了三大本。
2021年“山东能源杯”技能大赛前夕,王坤发现新式钻车的液压系统故障频发。他连续一周蹲守井下,最终发现是油液清洁度不达标导致。通过加装三级过滤装置,设备故障率下降80%。这套“王氏检修法”后来在全矿推广,他带领的班组也斩获大赛团体亚军。
“王班长教技术有绝活。”青工小李回忆第一次操作钻车时的场景,“他让我蒙上眼睛摸遍所有操作杆,说‘人机合一’靠的是肌肉记忆。”这种“盲操训练法”让班组在2024年兖矿能源技能大赛中包揽掘进钻车操作冠亚军。
“咱们井下干活开源优配,安全得像洋葱一样层层防护。”这是王坤常挂在嘴边的话。他创新的“三维防护”体系,从空间、时间、人员三个维度构建安全网络:空间上实行“网格化”管理,将作业面划分为9个责任区,每个区域设置“安全观察点”;时间上推行“工序安全预判”,针对交接班、设备检修等事故高发时段制定专项预案;人员方面建立“1+N”互保联保制度,每位老师傅负责3名青工的安全督导。
2023年8月的一次夜班,王坤在巡查时发现顶板渗水异常。他立即启动“三级响应”机制:先撤出人员,再调用地质雷达扫描,最终在透水事故发生前6小时完成巷道加固。这次成功避险被列入集团公司安全典型案例。
“别小看这些‘土发明’,它们可是我们的‘秘密武器’。”指着工具柜里的各种改装工具,王坤如数家珍。他主导的“掘锚机临时支护快速转换装置”,使支护效率提升40%;研发的“风水联动除尘系统”,让工作面粉尘浓度下降65%。
2024年,面对复杂地质条件,王坤带领团队攻关“台阶式掘进法”。通过优化截割轨迹、改进装运顺序,创下单月进尺586米的矿区新纪录。这项工艺在全矿推广后,当年增产原煤15万吨,直接经济效益超2000万元。
在班组会议室,墙上的“全家福”格外醒目。王坤定期组织家属开放日,让矿工子女下井体验父亲的工作环境。“只有家人理解我们的工作,兄弟们才能安心干活。”他建立的伤病必访、婚丧必访、纠纷必访、困难必访、情绪异常必访“五必访”制度,让班组凝聚力空前增强。
95后矿工小张因沉迷网游屡次违章,王坤没有简单处罚,而是带他参观事故警示教育基地,又联系其父母录制叮嘱视频。三个月后,小张不仅戒掉网瘾,还成为“安全标兵”。
12年来,王坤累计排除重大隐患37次,避免直接经济损失800余万元。他带领的班组实现连续安全生产4380天,培养出6名班组长、3名区队技术员。面对“未来工匠”“十佳青年”等荣誉,这个黝黑的山东汉子说得朴实:“矿工兄弟平平安安回家,就是给我最好的奖章。”
如今,王坤正带着他的“梦之队”向智能掘进新领域进军。他说:“新时代矿工不仅要会抡铁锹,更要玩转智能化。我们要做煤海里的‘钢铁侠’!”在千米井下的钢铁长城中,王坤和他的班组继续用坚守与创新,书写着新时代矿工的精彩篇章。
(山东工人报通讯员 蒋发坤)开源优配
立方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